1997年6月底,香港回归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本该是宁静的交接前夕,一幕出乎意料的景象却在我国公海边缘上演。
英国的军舰,悄无声息地驶近,一度抵近了中国领海的边缘地带。这不是简单的航行,更像是一种试探,或者说,一种不甘心的最后挣扎。
中国海军随即行动起来,派遣舰艇迎上前去,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上追逐。双方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到我们的海军人员都做好了随时撞船的准备。
与此同时,海军边防部队也紧急进入战备状态,他们已做好了必要时动用武力收复香港的准备。这看似突然的对峙,实则是一场百年意志较量的最终呈现。
这背后,是中国领导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定意志,以及为捍卫国家尊严所做的充分战略准备。
窗口与定力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了全面封锁,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力量。这导致青岛、上海等重要港口的外贸额急剧下降。
在此背景下,英国所控制的香港,成了新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对外贸易窗口。解放香港,从军事角度看并非难事,正如有人曾言,只需一声冲锋号。
在抗美援朝的艰难岁月中,我国正是通过香港这一通道,进口了大量急需的药品、橡胶、石油以及各类机器等战略物资。这些物资,大大弥补了国内的不足,对战争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此之前,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就曾展现过对英军的强硬。英国的“紫石英号”战舰狂妄闯入我军防区,最终被炮火痛击,几乎沉没,受伤累累。
随后赶来救援的“黑天鹅”号和“伦敦”号也遭受重创,不得不狼狈地驶离长江。丘吉尔虽一度叫嚣派航母“教训”我军,但英国政府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隐忍。
自此,在长江内河横行一时的英国海军,彻底销声匿迹。到了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也曾让英军吃尽苦头,“皇家重坦克营”和“格罗斯特营”等老牌部队,在中国军队面前灰飞烟灭。
这些曾经参加过历次殖民战争的老部队,在解放军的强大威力面前,令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彻底失去了心气。毛泽东曾说,英国在香港的军事力量并不强大,我们若想,随时可以拿下。
彭德怀元帅也曾断言,西方国家在海岸线架几门炮就能殖民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在香港,英国驻扎了数千人,但在解放军面前,这根本不足为惧。
可见,早期搁置香港问题,并非中国不想要香港,而是出于当时的战略大局考量,时机尚未完全成熟。保持现状,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永久放弃。
铁娘子折戟
到了1974年,香港租期日益临近,英国开始试探中国的态度。当时,毛泽东拖着病体,在中南海游泳池接见了英国前首相希思。
希思探问香港问题,毛泽东却指向身边的邓小平,笑着说:“香港是割让的,九龙是租借的,现在还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到时候怎么办,就是他们年轻人的事情了。”
这一席话,既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也传递了香港终将回归的明确信号。随着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破冰”,香港作为唯一对外通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收回的窗口期逐渐到来。
时间来到1982年,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的谈判正式开启。此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刚赢得马岛战争,士气正盛,带着高调姿态来到中国。
她试图以百年前的“三项条约”为依据,宣称香港问题是个法律问题,要求英国继续行使主权。她还强调,若无英国管理,香港的繁荣将难以维系。
然而,邓小平的态度极其明确。他直接指出,香港主权问题根本没有回旋余地,中国从不承认那些不平等条约。
撒切尔夫人转而提出“主权换治权”的方案,即主权归中国,治理权仍由英国行使。邓小平对此不以为然,强调香港的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后所实施的政策。
眼见筹码尽失,撒切尔夫人便图穷匕见,她毫不避讳地暗示,如果中国执意收回香港,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影响”,言下之意便是武力威胁。
这并非危言耸听,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就曾秘密在新加坡囤积了48枚核弹头,计划一旦与中国发生战争,就对中国实施核打击。
但随着中国在1964年成功试爆原子弹,英国的这一核威慑计划便不得不偃旗息鼓。面对撒切尔夫人的威胁,邓小平则显示出他“钢铁公司”的本色。
他平静却坚定地回应说:“中国穷是穷了点,但是打仗是不怕的。”这句话,直指中国人民经历大革命、抗美援朝等多次战争的磨砺,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撒切尔夫人最终意识到,中国绝非马岛的阿根廷,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毫无道理可言,也根本无力叫板。谈判结束后,她甚至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摔倒,高跟鞋都掉了。
邓小平事后指示,不必报道此事,但英国媒体却用“howtow”(磕头)来形容她。在邓小平这位指挥过百万大军的领导人面前,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也成了“豆腐娘子”。
即便如此,英国仍然没有放弃在其他方面耍手段。他们甚至主动采取了“经济战”,导致港元汇价疯狂暴跌,香港经济陷入动荡。
国际媒体也趁机散布谣言,抹黑香港未来。邓小平为此多次出面,向世界保证香港的长治久安,强调过渡期内中英双方应合作,而非将香港推入深渊。
驻军权之争
在谈判过程中,香港的驻军问题一直是英方极力阻挠的焦点。英国人认为,香港不属于边境地区,解放军没必要驻扎在那里。
他们辩称,解放军在深圳、广州驻军即可,一旦入驻香港,香港百姓会因此吓坏而选择移民。中方代表团团长周南对此哭笑不得,反问英方,既然你们能驻军,我们为何不能?
英方强词夺理地说,英国距离香港上万英里,万一有事来不及增援,而中国就在旁边。这种强盗逻辑,令人难以置信。
甚至在中国内部,对驻军问题也曾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声音。1984年5月,一位中央老领导在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就出了大纰漏。
有女记者问及解放军是否会入驻香港,他模棱两可地回答:“我们可能不一定驻军吧!”这句话迅速被香港媒体大肆报道,成了“中国外交人员宣称不会在香港驻军”的头版头条。
这一消息传到邓小平耳中,引发了他罕见的震怒。他狠狠地将报纸摔在桌上,质问:“究竟是谁给他的权力,让他这么说的?”
在邓小平看来,驻军香港不仅是军事问题,更关乎国家主权。若一个国家连在自己领土上驻军的权力都没有,那还算什么领土?
他随即亲自组织“补救”措施。1984年5月25日,在全国两会结束后,邓小平面对港澳地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方记者,首次公开明确谈论了香港驻军权问题。
他提高语调强调:“关于‘将来不在香港驻军’的问题,不是中央的意见,香港回归后,我们是要驻军的,也是有驻军权的。”
这段话第二天便登上了香港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堵住了那些声称“中国没有驻军权”的悠悠众口。邓小平还专门让那位失言的中央领导写了检查。
此后,英国谈判团首席代表伊文思紧急约见了周南,显得异常紧张,说话都有些磕巴。自此之后,英国再也不敢公开反对中国驻军香港,在后续谈判中对此只字不提。
备战与交接
邓小平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他深知,二战前的英国霸道,二战后则变得狡猾,不见棺材不落泪。他认为,要让香港顺利回归,必须有强大的武力为后盾。
因此,他对香港驻军部队的组建倾注了极大的关注。1992年,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向邓小平汇报了接防香港的计划。
邓小平审阅后,脸色立即严肃起来,他指出方案“软了”,强调态度可以斯文,但语言一定要明确。他重申,此前就对撒切尔说过,如果谈不成,中国会考虑在另外的时间和用另外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意味着,即使是和平交接,也必须做好武力接收的准备。邓公斩钉截铁地表示:“1997年7月1日香港必须回归,不用管英国会以什么样的理由拖延时间,如果有阻碍回归的事情发生,部队就开进去,一锤子砸死。”
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将首次采用海陆空三军合成编制,军官和士兵的入选条件都高于我军现有部队。
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被挑选的部队从全国各地迅速集结到深圳,以光荣的“红一团”为主力,组建了驻香港部队的步兵旅。
1992年3月31日,驻香港部队航空兵团在广西某地组建完毕;4月5日,舰艇大队也在广东某地组建完成。这支精锐部队,正是邓小平战略决心的具体体现。
决战前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1997年6月底那场海上对峙。不甘心就此罢休的英国,将他们的军舰开到了我国海域附近,试图进行最后一次的试探和威慑。
然而,面对解放军坚决的驱逐和撞船的决心,英国人最终选择了退却。关键时刻,他们急忙掉头,避免了正面相撞,也终于彻底意识到了中国收复香港的决心,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1997年6月30日晚,香港威尔斯亲王军营,防务交接正在进行。一支由509人组成的先头部队,于当晚9时准时开进香港。
23时50分,双方卫队、卫队长集合完毕。23时58分,卫队长埃利斯中校和谭善爱中校同时向预定交接位置齐步走。
23时58分20秒,双方卫队长相互敬礼。23时58分50秒,埃利斯中校讲话:“谭善爱中校,威尔斯亲王军营现在准备完毕,请你接收。祝你和你的同事们好运,顺利上岗。长官,请允许让威尔斯亲王军营卫队下岗。”
短短三秒后,23时58分53秒,谭善爱中校掷地有声地回应:“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
23时58分55秒,英方卫队最后一名人员走出军营门口线。与此同时,中方卫队副指挥官下达“礼毕”口令,卫队枪放下。
7月1日零时整,我方全体人员面向国旗方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46秒后,国旗升至军营顶端,迎风飘扬。
拂晓时分,3000多名驻港军人从各个集结点庄严进入香港,全面担负起香港的防卫任务。百年的国耻,至此彻底洗雪。
结语
1997年6月底的那场海上对峙,虽然短暂,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历经的漫长谈判、外交博弈与军事较量。它最终凝结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香港主权,不容丝毫妥协。
正是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这份“钢铁”意志,从最初的战略考量,到谈判桌上的坚定不移,再到幕后的军事准备,层层推进,才最终粉碎了殖民者的一切幻想。这份坚决,确保了香港以完整的姿态回归祖国怀抱。
香港的回归,不仅仅是领土的交接,更是中华民族洗刷百年屈辱的历史性时刻,它庄严宣告了国家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邓小平同志虽于1997年2月19日与世长辞,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刻,但他的雄才大略与爱国情怀,永远激励着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