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全覆盖走访慰问在乡老复员军人

发布日期:2025-07-09 点击次数:147

"老爷子,您这勋章可得收好喽!"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小张踮着脚尖,把沉甸甸的"抗美援朝纪念章"重新别在程开胜老人洗得发白的军装上。90岁的老人突然挺直了佝偻的背,枯树枝般的手指划过勋章表面的麦穗纹,浑浊的眼睛里噼里啪啦炸出火星子:"1952年上甘岭,美国佬的炮弹把山头都削矮了两米......"

这是高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七一"走访中最动人的一幕。97岁的杨国栋正坐在自家葡萄架下摇蒲扇,看见穿制服的人进院,颤巍巍要起身敬礼。工作人员赶紧按住老人,却被他一把攥住手腕:"朝鲜的冬天能冻掉耳朵,现在空调房里吃西瓜,美得很!"老人缺了牙的嘴笑得像个孩子,晒得黝黑的脸上褶子里都漾着光。

慰问组带着米面粮油挨家串门,可老战士们最稀罕的不是这些。程开胜把慰问金塞回工作人员手里:"给更需要的人,我现在每月有补助,政府还给修了这亮堂房子。"他转身从五斗橱最底层掏出个铁皮盒子,里头躺着半块发黑的压缩饼干:"饿急眼了才舍得咬一口,现在?嘿!我孙子天天闹着要减肥!"

在杨老家,工作人员发现桌上的降压药摆得整整齐齐。"县里大夫每月上门量血压。"老人掰着手指算账:"种地有补贴,看病能报销,连有线电视都给免单。"突然压低声音:"就是......能不能给组织提个意见?"在场的人心头一紧,却见老人搓着手嘿嘿笑:"下次慰问别带牛奶,咱老哥们儿想喝点白的!"

这些平均年龄91岁的老兵,记忆像被炮弹震碎的镜子。程开胜记不清早上吃的什么,却能准确说出每个牺牲战友的籍贯;杨国栋总把重孙女叫成"小通讯员",可1949年入伍时的部队番号倒背如流。工作人员小殷红着眼眶记录:王老珍藏的军用水壶至今能保温,李奶奶把旧绑腿布当围巾系了六十年......

走访变成意外收获的党史课。在张保才家褪色的年画旁,老人用拐杖在地上画作战地图:"咱们一个连啃着冻土豆,打退了敌人七次冲锋。"拐杖突然重重戳在某个点:"就在这儿,指导员把最后一个土豆让给了伤员。"老人抹了把脸,窗外蝉鸣震耳欲聋。

县里特意带了摄影师,可老战士们拒绝摆拍。程开胜非要换上压箱底的旧军装,纽扣系到最上面一颗;杨国栋把十几枚勋章全别在胸前,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快门按下的瞬间,老人们条件反射般昂首挺胸,恍惚间让人看见七十年前那群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有个细节让工作人员失眠了。几乎每位老人都把慰问金压在毛主席像下面,程开胜的儿媳解释:"公公说这钱得放在最干净的地方。"更让人鼻酸的是,他们总把"感谢组织"挂在嘴边,仿佛当年在枪林弹雨里冲锋是件占了便宜的事。

走访最后一天,95岁的赵金花从炕席下摸出张泛黄的纸。这首《我的祖国》谱子被摩挲得起了毛边,老人用漏风的嗓音起了个头,满屋子人跟着唱起来。歌声惊飞了院里的芦花鸡,斜阳把老人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像延展在大地上的五线谱。

县里统计数字显示,在乡老复员军人平均每月能领到各类补助1580元,但更珍贵的是那份被记得的踏实。程开胜的孙子偷偷告诉工作人员:"爷爷现在半夜惊醒,摸摸胸前的勋章就又睡着了。"而杨国栋最近添了新毛病——每天傍晚都要把"光荣之家"的牌子擦得锃亮,说是"怕战友们回来找不着门"。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爱电竞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