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弗利山的一场婚礼后,两位同卵兄弟的路彻底分开了。一个在家族企业里步步上升。另一个在感情和事业上接连受挫。这个结果把八年分成了前后两段。
婚礼很精致。白玫瑰和兰花把会场装点得安静而正式。新郎穿着定制礼服。新娘穿着光亮的婚纱。宾客在祝福中碰杯。伴郎手里握着一张发黄的信纸。信里夹着高中舞会的合影。那是他挽回失败感情的唯一凭据。散场后,他独自走出酒店。夜风把礼服吹得凌乱。街灯拉长了他的影子,他感到一阵空洞。
订婚那次更简朴。亲朋小聚,烛光摇曳。新娘的父母从上海来,语言需要翻译。席间有人低声说,这桩婚事牵动着商业资源。几周内,公司与中国投资方的谈判开始出现。公司高层与新娘家族的代表频繁接触。当天深夜,新郎在酒店阳台上看城市灯海,心里很纠结。
婚后,新婚夫妇搬进比弗利山的公寓。屋里有西式摆件和一幅中式刺绣。妻子每天给丈夫做饭。客厅摆着他们依偎的照片。周末他们去看弟弟。弟弟家地板上有未洗的衣物。冰箱里只有速食。屋里有汉堡味道。妻子悄悄包了热饺子。弟弟看着家常菜,眼里有久违的安心。夫妻的温暖与弟弟的疲惫在餐桌上并列。
订婚前不久,男方在圣莫尼卡海边的夜里求婚。海风带走潮声,也带来戒指的闪光。女方很快答应。她说愿意离开故土与他生活。同一时期,弟弟的感情在消耗。一次生日聚会,他们因钱和时间发生争吵。女友想要稳定,厌倦了“将来再说”的承诺。她愤然离开去旧金山追工作。后来她寄来分手信,把过去折成纸页,带着离开的决定。
父亲和家族企业的资金状况也影响了兄弟的选择。几年前的家宴上,父亲含蓄地说,如果迈克的婚姻能打开海外市场,對公司有利。随后几年,公司项目与新娘家庭的资源逐渐交织。几年后,迈克在父亲公司升任市场部副总监。薪酬增加,事业上升。家庭的重心慢慢偏向已成家的那一方。
要回溯,就回到大学毕业那年。两个年轻人在树荫道上站着,模样几乎一樣。一个常整理领带。一个习惯把手插在牛仔裤口袋。那时他们的梦和选择还没分化。迈克因家庭期望放弃了弦乐和艺术,学了商科。卢克曾想去伦敦实习,最后为避免与哥哥比较放弃了机会。朋友半开玩笑说,双胞胎的命运像镜中影。那句话埋下了后来的比较种子。
两人的伴侣来自不同文化。上海的女孩细腻而谦和。一起长大的美国女孩直爽而热烈。迈克第一次把上海女友带回家时,家里表面热络。母亲握着她的手,父亲问她适不适应美国生活。她送母亲一条丝绸围巾,换来笑脸。但她无意中从厨房门缝听到父亲在书房说,公司资金紧张,借婚姻打开中国市场会有帮助。那句话像石子激起涟漪。她误以为男友的迟疑来自外界压力。于是她对新来的准嫂子生出戒心。
几年后的一晚,迈克与弟弟在比弗利山俱乐部的露台上坐着。夜里有茉莉香。服务员不小心把啤酒洒在弟弟的旧T恤上。迈克摇着红酒杯,手指紧握,显得紧张。那时他的手机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张家庭合照,背面写着“选择决定未来”。他看了字后,手微微颤抖,把邮件收起没说。弟弟掏出旧皮夹,里面有一张泛黄的海边合影,勾起童年记忆。兄弟间既有温情,也有被比较挤出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