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师,赢在起点也赢在终点。这事其实一摊开,说起来就是:平型关那个早晨,林彪低头跟聂荣臻咬着牙,下死令,只许赢不许退。八路军刚改编,外头盯着能不能打,内部盘着到底服不服气。谁也没想到,这仗一打响,名号立起来,后头整整八年,115师直接裂变分出去两大野战军,蹦出三位元帅,还有堆成山的大将上将。整个抗战打得腥风血雨,几个师里,数来数去,115师就是那个最会“生娃”的狠角色。
根子深,这个说法没错。长征扎过的血,陕北挨过的沙,全都熬下来的拼命三郎,师里九千来人,都是老红军,全是骨头硬不硬扔水里都沉的那种。八路军一组建,115师编制一万五,独立团、骑兵营这些“独有配件”,不是其他师能有。给武器的也是实打实,步枪一万多把,还子弹管饱,一百万子弹搁现在也要批条才发。阎锡山补给直接拉轻重机枪和电台,这标准直接两档。那个年月子弹都要论颗分,115师手里枪、子弹、部队,带劲。
装备人的确厉害,但核心还是“会裂变”。第一次发生在平型关刚结束,聂荣臻拉起独立团和骑兵营往晋察冀扎根,三千人不到,身上带着硬家底。自己拆分成几个支队,晋东北、察南、冀西跟地方武装搅合打游击,半年四个军分区像下雨一样冒出来,到1940年主力就过十万人。抗战完,晋察冀军区正规军三十万,地头上的地方部队快一百万。1945年华北野战军正式挂牌,干部核心还全是聂荣臻那拨子。元帅大将的发源地,就扎在这里。
第二次裂变,林彪伤了,代理的是陈光。这个时候,带队去山东的是343旅那一拨。鲁南平原,铁路沟渠,整个练兵场。三四年扩编山东军区,抗战胜利时正规部队二十七万,地方武装五十万。抽出精锐六万人,罗荣桓带队,北上东北跟林彪合体,东野主骨到位。
第三次,外头少有人聊,用的是344旅。黄克诚拉着华中,组新四军第三师,抗战前后膨胀到三万五。日本投降,队伍往东北赶,和林、罗一拼口袋,拼上去,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时候,参战纵队里有山东来的老哥,也有344的新兵,都是115师撒出来的。
一算三次分兵,两大野战军脉络清清楚楚:华北迎头赶上的聂荣臻、罗瑞卿,东北撑门的林彪、罗荣桓、黄克诚、徐海东。再往后翻,山东野战军3、8、9、10、13纵,还有华北供应中原野战军的第1纵,全都能扒出115师的胚胎。除了彭德怀那条西北野战军线,剩下四大野战军多少都掺着115师的底色。这不是巧合,根本是体系优化出来的。
为啥能“裂了一波又一波”?一条主线,干部储备扎实,长征死剩的骨干,排长班长都捏成师长团长。每一次分兵,指挥链子像插拔一样移植,没人掉链子,阵容铺开,板得住场子。战术层面更骚,晋察冀那套玩游击渗透,山东主攻铁路运动,东北杀成大兵团,打法操作能随场切换。原地孵多种战法,解放战争什么路数都敢吃,真是母体供养,结果千姿百态。政治工作也扎实,电台、委员会、宣传队,铁三角护着战斗力,分出去的兵都能把士气带爆。越分越强,品牌扩张不是盖的。
1955年,授衔名单一拉,十大元帅里林彪、聂荣臻、罗荣桓一个锅里出来。十位大将,徐海东、罗瑞卿,115根子都深。十二个上将也是这批苗子。外头真假调侃,谁115师晚一步,军级都难起。玩笑能开,背后严肃。平型关打完能熬下来的一共一,是四分之一,活着的人接着三年内战。血火过滤,剩下的就是骨里金。
再回眼1937年早晨,林彪和聂荣臻站战壕边,嘴里死磕着只许成功。要是能看穿八年后天下,真该加一句:根要扎稳,“师”不是靠仗打出来,是能生出新“师”的。历史就这么绕,不断裂变,越分越大,王牌自己会复制,才能赢下时代。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