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月,行善举有时候真得掂量掂量。
一面厢,咱自小被教导要扶危济困,义不容辞;一面厢,坊间巷议里反转的桥段也看得人心底发怵,搀个老妪都能被讹上,想想就觉着膈应。
你说,莫不是斯文扫地,抑或咱杞人忧天?
就拿近日迭出爆出的“施援反遭咎”的事情来说吧。
瞅着坊间那些救助不成反惹一袭腥的案例,真真是百感交集。
有人好心搭救负伤的翎毛,结果被翎毛的主家倒打一耙,说他没照拂妥帖;还有人奋袂而起,舍身救溺,结果获救者醒来首当其冲不是道谢,而是诘问他凭甚擅动了自己的什物。
这…这都哪跟哪啊?
当然,咱不能以偏概全,说所有受惠的人都寡情薄义。
终归,这人世间还是善人居多,知恩图报的也不乏其人。
然而,这些个例却像一颗颗齷龊之物,搅乱了一锅粥,让人对“救助”这桩事儿开始踌躇,开始狐疑。
癥结在哪儿呢?
当我们惯常性地将缘由归咎为“世风日下”时,是否疏忽了更为幽微的东西?
比方说,律例章程的阙如。
就拿“好人法”来说,即便不少处所都颁布了类似的条文,但实则操持起来,还是存在诸多模棱两可之处。
何谓“泰山压顶般的过失”?
何谓“居心叵测”?
这些界定不清,就容易给那些“碰瓷”的主儿留下可乘之隙。
再者说了,社稷保障体系的残缺也是一个紧要缘由。
你想哈,倘若一个人生计维艰,踯躅歧路,那他是不是更易于铤而走险,把希冀寄托在“讹诈”上?
这话说起来犯忌,但现实往往就是这般凛冽。
当然,还有一种论调是,现时人太玲珑剔透了,啥事儿都先盘算自己的腰包。
这话说的亦不无道理,但我觉得,这也不能全怪黎民百姓。
终归,现时社会竞争这般白热化,生存压力这般沉重,谁不想多为自己掂量掂量?
与普遍认知龃龉,实际情况是,很多人不是不想做善事,而是怕做善事给自己招惹烦恼。
这种“怕”不是捕风捉影,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案例背书的。
咱再掰扯掰扯那些“受助者”的立场。
有人说他们狼心狗肺,良知喂了犬。
这话说的有点峻急,但咱也得想想,他们为甚会这般做?
有些人可能是因为遭了戗,精神状态褊狭。
刚从阎王殿溜一遭,脑瓜还没转过弯来,言语行止难免有点不靠谱。
也有些人可能自觉委屈,蒙恩救助没错,但折损也甚大,心下失衡。
但凡此种种,救人者是出于善念,这是无可辩驳的。
即便受助之人有甚微词,也应好生商榷,而不是恩将仇报,倒打一耙。
归根结底,这事儿还是得靠各方戮力同心。
律例章程要更臻善,社稷保障要更殷实,德育教化也要加码。
唯有这般,才能营构一个更安稳、更友爱的社稷境域,让善人不再饮泣吞声。
咱也莫要意兴阑珊,莫因几个负面案例就对人世间失去盼头。
行善举还是要践行的,但咱也得学会庇护自己。
比方说,留个凭据,觅个佐证人,抑或索性用手机录下来。
这般,纵使遭遇甚事儿,也能有个抓手。
谨记,咱行善举,不是为了图甚酬谢,而是为了让这人世间愈发臻善。
但咱也不能傻呵呵的,被人卖了还替人数筹码。
这年月,行善举也要讲究韬略,要护卫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匡扶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