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昇腾传出放弃ASIC、转向GPGPU的新消息,一下子引爆了整个国产芯片圈,各路声音接连沸腾。从“死忠粉”到实际用户,再到混迹社区的技术大咖,围绕昇腾路线变化带来的影响,三类人的反应截然不同,大家的担忧和情绪都被瞬间放大出来。
事情发酵最初,网络上一部分人直接开启了“高光吹捧”模式,评论区里各种“干翻英伟达”“吊打国外厂商”的话语比比皆是。市场分析显示,这一群体多数为品牌铁粉或营销声量推手,对于昇腾每一次动作都极为敏感。数据来市场上有关昇腾“入局GPGPU”的关键词热度,在24小时内上涨了近60%。不少跟风鼓噪者还倾向于用民族情绪带节奏,有朋友遇到不同声音时甚至扣上“不是中国人”的帽子。这种极端的情绪反应,其实反而容易让昇腾陷入被捧杀的风险,毕竟硬件路线调整绝非喊口号那么简单。芯片底层架构转向,背后有大量工程、算法和生态问题,仅靠情怀是迈不过去的。
第二类声音则代表着实际利益相关者,尤以昇腾生态内的用户和合作伙伴为主。伴随ASIC到GPGPU转向,原有平台上的推理引擎和API系统面临大幅度重构。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昇腾国内已有200多家核心合作方和用户。现在如果被“弃用”,已有软硬件投资、模型适配将产生巨大的二次投入压力。有产业消息指出,昇腾团队在推理和大模型训练时的性能比英伟达还需更多时间,比如Pangu7B模型训练在昇腾平台需18天,而英伟达H20只需5天。加上此前引发关注的模型争议事件,让这部分用户的不满情绪陡然升温。很多匿名发帖的,其实都带着“如果路转弯,谁来兜坑”的潜台词,焦虑和不确定感也在生态上下游快速蔓延。
还有一群较为中立但专业的技术人士,通常在各类开发社区里刷存在感。他们的话语更看重实际体验,比如用昇腾卡遇到模型卡顿、社区工具链不完善、基本开发体验和开放度与竞品有差距等问题。不少真实开发者提出,昇腾此前的生态偏封闭,很多问题只能等原厂“专人上门”才有答案,这制约了平台继续扩大的可能性。权威数据显示,昇腾芯片支持的开源框架兼容性和可用模型数量,当前不到英伟达的三分之一。也正因如此,即便昇腾技术团队努力在后续帮助开发者“跑通模型”,但总体来看研发团队还面临着大规模转型阵痛。行业内部也有人直言,华为选NPU路线既受外部打压影响,也有自身路线选择的“历史包袱”,转向GPGPU也是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综合来昇腾的转向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更像是底层框架和企业战略的全面再定位。国产AI芯片市场本已暗流涌动,这次事件不光将行业生态的各种矛盾摆到了台前,更让相关人群的心理和诉求赤裸裸地被推到聚光灯下。对企业来说,理念的自信和实际的工程落地同样重要。昇腾未来能否走出困局,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耐心和务实。对于每一位从业者,那些表面的喧哗之后,更要关注内核变化是否真正带来了细水长流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