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夏天,热得像锅盖扣脑门。五天,数不清多少次在后海边上发呆,手机屏幕刷到发烫,老同学的头像全都灰着。你要说我这趟回北京,是来打卡母校、爬长城、体验北京美食的?其实更像一场“约饭大冒险”,主角永远是“未接来电0条”,配角全员潜水。朋友圈里那点精修美图,真不敢随便晒,怕被吐槽“伪装人生赢家”。
杨同学的电话,来得比突如其来的北京雷阵雨还不易。大部委里混成处长,听起来像是人生开了挂,实际见面比抢国庆火车票还难。他那头的嗓音,带着点儿疲惫,“哥,真不是不想见,这阵子我们司24小时连轴转,连喘气的时间都得跟领导报备。”你说这画面,是不是比电视剧还魔幻?想当年,咱俩大学操场上谁还不是球场“野兽”,一身汗臭,琢磨着早晚得出人头地。结果现实直接给你来一记后脑勺:以为进了体制内就能岁月静好,没想到是升级打怪的“地狱难度”。
部委的加班,真不是段子。深夜十一点,楼下保安开始打哈欠,楼上办公室灯还亮着。杨同学说,政策文件堆起来比他儿子的乐高还高,错一个字,第二天就能变“热搜人物”。部委工资?跟互联网、金融相比,微风细雨。实话讲,996的码农都敢在群里吐槽,体制内的兄弟连表情包都得发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误会“情绪不稳定”。谁还敢真情流露?都练成了“养生朋克”,白天西装,夜里保温杯枸杞。
体制内的安全感,跟北京的蓝天一样,时有时无。你说这年头公务员是香饽饽?看看杨同学的“人生大事”:春节在单位楼下啃自热火锅,孩子视频里喊他“爸爸快点回来”,群消息震天响,他只能苦笑着说“马上马上”。你以为他不想陪家人,真以为部委干部个个过得像电视剧里那样潇洒?现实里,考核、问责、绩效,哪个不是像催命符一样跟着?有时候,连个病假都要翻日历,生怕落下什么大事。
北京的夜色,飘着烤肉味儿,也带着点压抑。杨同学的朋友圈,永远是孩子的笑脸、偶尔的绿植,工作上的事儿只字不提。有人说,体制内的生活是光鲜、稳定,还有点“权力的味道”。权力?他笑着摇头,权力在这个城市像雾霾,偶尔能见,更多时候看不清。北京的部委没有剧本,只有无数未读的消息和永远做不完的方案。你要真想体验,来试试凌晨三点写报告,领导一句“补充一下”,能让你熬到天亮。
体制内的“内卷”,跟奥运会一样,年年刷新纪录。年轻人一茬接一茬,专业背景、学历、英语四六级,统统卷出新高度。杨同学说,自己是“幸运儿”,但背后是掉头发、熬夜、无数次自我怀疑。身边人一个个不是忙着考遴选,就是想着怎么熬过下一个考核季。想混日子?那是电视剧里的人物设定,北京现实里,谁不是提心吊胆地往前冲。
有时候吃饭,旁边桌的话题总能飘过来:“公务员多好,体面,不累。”“真没你们说得那么光鲜。”我心里暗笑,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泥潭。别看体制内晋升难,外头的世界也没多简单。互联网的兄弟们,年会上一边喝酒一边担心裁员;体制内的朋友,过年收到的红包,都是领导的鼓励话。谁的人生不是一地鸡毛,表面风光背后都是各自的煎熬。
别说什么“岁月静好”,谁的日子都不容易。杨同学的夜晚,和北理工的校园夜色一样,静得让人发慌。压力、焦虑、责任,像夜风一样,吹得人心里直打哆嗦。你说京官轻松?他们的朋友圈只晒娃不晒工作,不是没故事,是故事不适合拿出来讲。你想听点真话,下次别在白天打电话,凌晨两点拨过去,碰巧他还在写材料,说不定能聊出点“人生真相”。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朋友?他们真的像你想象中那么轻松吗?或者,你是不是也在自己的小格子间,熬着属于自己的夜?留言聊聊,北京的夏夜不止有蝉鸣,还有数不清的心事等着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