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世界杯冠军梦想,竟率先由一群身高1.2米的“钢铁球员”实现!在巴西萨尔瓦多举行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人形成人组决赛中,清华大学火神队成功登顶,为中国赢得该组别历史首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强大实力。总台中国之声记者专访了这支队伍,揭秘其夺冠历程。
机器人如何踢球?当这些1.2米的“球员”在场上奔跑、跌倒后自行爬起、射门得分时,观众席爆发的欢呼声丝毫不逊于人类比赛。RoboCup始于1997年,是全球最高规格、最具影响力的机器人赛事之一,其中人形组(含成人组和小型组)最受瞩目。火神队队长陈蓬辉表示,此次成人组夺冠不仅刷新了队史,更填补了中国在该项目冠军榜的空白。
陈蓬辉回忆夺冠瞬间:“大脑短暂空白后,是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这不仅是我们队的首个世界冠军,更是中国在RoboCup成人组的首次登顶,凝结了火神队21年来的不懈探索与技术传承。”
这份荣誉背后是21年的坚守。自2005年首次参赛至今,队员更迭,但领队始终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火神队创始人赵明国教授。赵明国介绍:“火神队成立于2004年,2005年首战世界杯,2008年曾获亚军,此后至2019年间多次跻身前三,但始终与冠军失之交臂。今年我们终于首夺人形成人组冠军,还赢得了象征最高荣誉的‘大力神杯’式奖杯和‘最佳机器人’称号。”
从屡次摘银夺铜到最终问鼎,映射了中国机器人足球技术21年的突破历程。早期策略保守,机器人只能迈小碎步,因为大步易失衡摔倒。赵明国指出,过去受限于技术,机器人耐摔性差,部件故障常导致退赛。“比赛如同消耗战,从预赛到决赛场次多,机器人会不断‘战损’。强队打到决赛时,可用机器人往往所剩无几。”以往比赛,场边需配备保护人员随时扶起机器人,以防昂贵设备损坏,这严重制约了比赛的流畅性和对抗性。
产学研融合为技术突破带来转机。两年前,赵明国的学生、火神队第三任队长创立了加速进化科技公司,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研发。火神队随即与之展开合作,使用其产品参赛。然而,2024年仍遗憾错失冠军。赵明国坦言:“去年的机器人可靠性和自主恢复能力不足,摔倒后故障频发且无法自行站起,影响了成绩。因此,今年我们决心攻克两大关键:提升机器人抗摔性(避免频繁损坏)和实现快速自主起身(通常需1-2秒),确保比赛连续性。”
此外,精准控球与果断射门也是制胜关键。团队摒弃了传统的“视觉-定位-决策-行动”逻辑,首次成功应用了“端到端”技术,即视觉信号直接驱动行动决策,效果显著。
这项核心技术使火神队在本次赛事中展现出统治力。其使用的国产加速进化T1机器人(高1.2米,重30公斤,续航出色)以16:0、9:0、12:0等悬殊比分连胜强敌,强势晋级决赛。决赛在清华火神队与中国农大山海队间展开,有趣的是,双方均使用T1机器人。最终火神队以5:2取胜,陈蓬辉指出,胜负关键在于技术算法的较量。
陈蓬辉总结核心优势:“我们胜在算法先进、系统成熟、硬件扎实。机器人能实现超1.5米/秒的稳定高速运动,并具备快速自起能力。通过视觉感知精确定位球的位置,决策系统实时调整机器人速度与方向,实现高质量控球与射门。决赛中锁定胜局的大力射门,正是我们近期在运动控制算法上的重大突破,它考验并集中体现了感知、决策、控制整套系统的协同能力。”
当火神队员在异国高举奖杯,他们托起的不仅是冠军荣誉,更是通向未来的大门——门后或许是绿茵场上与人类并肩的机器人队友,或是工厂车间中灵活协作的智能伙伴。萨尔瓦多的欢呼渐远,而中国机器人的奔跑,正全速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