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牵挂的工地大叔找到了!初中毕业曾任教师,妻子采访爆细节

发布日期:2025-07-10 点击次数:51

踩着烂泥巴,脑袋还照样朝天看。

你还记得陈行甲签售那天出现的那位农民工大叔不?

他在签售会上就说了那么一句话,结果网上一下子被他感动得不行……

陈行甲是真的后悔啊,后悔当初没给大叔留个联系方式,只能指望网络帮忙,到处发布消息,希望能把这位大叔找出来。

找着了!那位爱看书的农民工大叔,终于有消息啦!

6月25号晚上,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里面,陈行甲的新书分享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员工们正忙着签售,这时远处有个大叔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他背着好几个袋子,静静地站在角落那头听着。

他的眼神干干净净的,里头全是对学问的热切,还夹杂着点小紧张和害羞。

他的衣着跟旁边的人一比,显得很特别,身上还沾着点工地的灰尘,跟这附近的气氛有点不搭调。

工作人员本身也是个热心肠,主动过去搭话,这才晓得大叔原来在工地上干活,虽然平时挺累,他还是一直没丢下看书这爱好。

陈行甲发现了他,亲自把自己写的书递到他手里,还在书的末页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老哥,你一定要给我发条信息啊。”陈行甲一脸诚恳地对大叔说道。

俩人抱在一起,瞬间有种老朋友久别重逢的感觉。

那位大叔一直守到书会结束,都舍不得走开。

事后,陈行甲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了一句话:“这位老哥,你给我写作路上带来了最顶尖的肯定。”

他还一直耿耿于怀,怪自己当时没问那位大叔要个联系方式,只能指望大叔能瞧见书页上留的电话,联系他一下。

视频在网上火了起来,那位皮肤晒得有点黑,眼角布满皱纹,衣着很简朴的农民工大叔,真的让不少网友看得眼眶都湿了。

大家纷纷点赞转发,就盼着能把这位大叔给找到。

6月26号晚上,陈行甲总算联系上了这位农民工大叔刘诗利。

当天晚上差不多11点,刘大叔和陈行甲已经打上电话,俩人聊得挺开心,一下子聊了有20分钟。

陈行甲在电话里说得挺直接,说自己打心眼里就想着和这位大叔处朋友。

假如这位大叔还留在北京,他一忙完活儿,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想找他碰个面,唠嗑几句。

人都已经回到河南了,陈行甲也答应着,只要自己腾得出身,总会抽空去看望他。

就想让大叔明白,这世上还有个老朋友,一直惦记着他。

一下子火了,刘大哥还真有点懵圈,自己都没整啥短视频号,还是有人跟他说,他才晓得自己在网上成了“红人”。

刘大哥今年59岁,人是地地道道河南濮阳人,就住在濮阳县文留镇银岗堌堆村这么个普通小地方。

上学那会儿,他成绩相当不错,可家里情况没法子,没能接着读高中,早点儿出来东奔西跑,干起了零活贴补家用。

早些年,他还帮人带过话,在老家的学校里当了十来年民办老师。

这事儿让他又拾起了对知识的那股子劲儿,以后但凡有时间,就跑去图书馆自个儿捣鼓书看。

没钱,那就只能看看,不能买。

他媳妇受访时说:

“没事他就骑着车子到濮阳市区内的图书馆看书。”

这些年,他早就把看书当成了日常生活里头少不了的事。

啥书他都爱看,像建筑、农机、电焊、诗歌一类的书本就没少翻过,连《辞海》这样的工具书也成了他的每日精神补给。

为了多添点家用,农忙一歇,刘大叔就背起包包,外头找些零活干。

今年也一样,麦子一收完,六月头几天他就搭车跑去了北京。

他就在马驹桥劳务市场旁边寻些短工,平常多是扎扎钢筋、打一打混凝土这些费力气的活计。

这活儿是真累人,天天早上7点就开工,一直到晚上9点才收工,中午还只能歇一小会儿,差不多就一个小时。

可只要有空,他就会跑到附近的书店或者图书馆,深深迷醉在书的海洋里。

刘大叔攥着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把心里那份对文学的执着抓得死死的,哪怕一点都没打算松开。

6月25日这天,刘大叔正歇班,照平常那习惯,来北京图书大厦翻书看。

就要走的时候,发现一楼那儿热闹着,原来陈行甲在办新书分享会还有签售。

大家手里都一本书,排了老长一串队,现场那股书香气氛一下子把他给吸引住了,他就在边上默默地站着,静静地看着大家。

谁能想到啊,就这么随便一瞅,心里竟被那股突然冒出来的暖意和感动给击中了。

说起陈行甲专门为自己签了名,还送了本书,刘大叔这心里头是真觉得感激得很。

心里头还有点忐忑,他觉得自个儿啥都没掏钱买书,却拿到了这么稀罕的宝贝,实在有点不好意思。

他总嫌自己皮肤黑,身板又单薄,照相肯定不好看,怕让家里人觉得没面子……

这样的真诚和淳朴,真是让不少网友看了都忍不住心头一暖。

陈行甲这个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从“网红书记”一路走到现在的公益圈,成了大家公认的职业公益人。

中国要说最厉害的县委书记,陈行甲绝对能占一席。

在巴东县上班那几年,他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带头想办法搞活旅游,把穷扣给解开了。

他自个儿上阵唱歌、拍小视频给巴东做宣传,大家都叫他“网红书记”。

乡里人都习惯喊他甲哥。

在升职的节骨眼上,他二话不说,直接辞了公职,回老家投身公益事业。

一直都在替咱老百姓打算,做得那叫一个到位。

刘大叔表面上是在工地上干活,跟读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天天不是扎钢筋就是和水泥。

可他心里头那股对书和知识的热情,压根没被生活的苦累给熄灭。

这种哪怕身处泥土之中也要绽放的劲头,真叫人打心眼儿里佩服,也挺能触动人心。

陈行甲和刘大叔,这俩人本以为八竿子打不着,没想到还就因为同一本书,命运拧到了一块儿。

要说这俩人,心眼儿都正得很,一个一心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就算不当官了,还是想着大家伙儿。

一个哪,虽然身陷泥潭,心里却一直装着诗和远方。

俩人说好了以后要常走动常联系,这样才能让这份友情一直真挚地维持下去。

刘大叔成了“名人”之后,还是跟以前一样,经常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来跑去,一点没显摆。

身上还是背着那个老大厚重的包,只不过现在包里多了两本陈行甲送他的书。

日子在他脸上留下了风霜,手上还结满厚厚的老茧。

可水泥钢筋哪挡得住刘大叔那颗嗜书如命的心。

真得给他们这种彼此奔赴的感情点个赞,也为这世上无数这么真挚纯粹的人们鼓鼓掌。

#热问计划#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