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无堂食外卖”新规落地重庆,首月实施效果如何?记者探

发布日期:2025-07-29 点击次数:124

在重庆,首个关于“无堂食外卖”新规正式落地,首月的效果引发关注。

许多外卖店存在不卫生、不规范的问题,比如抹布随意扔在生锈的水龙头上,待处理的食材堆在垃圾桶旁边,厨师炒菜时也不戴口罩……这些不良操作成为“无堂食外卖”的一些常见毛病。

所谓“无堂食纯外卖”,其实就是没有实体用餐区的店铺。

它们不需要租用餐厅空间,专注于线上点单服务,灵活多变,贴合市场需求。

但这个新兴模式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因为没有现场监督,容易出现卫生死角,食品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

7月1日,重庆市场监管局推出了《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简称《规范》),这是一份专门为纯外卖店制定的行业标准,涵盖从准入门槛、食品加工到配送全过程的监管措施。

这被业内称作“最严厉”的外卖规定。

刚刚施行一个月,效果到底怎么样?

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的问题?

记者走访了重庆多个外卖集聚区,发现一些商家已经开始进行“微改造”,变得更加规范,但仍有不少店铺在卫生和资质方面游走在监管边缘。

一些店铺借机升级,比如“改头换面”。

在江北区观音桥的“美滋滋烤肉拌饭”,操作间中,高清摄像头全程直播切配、炒菜和装盒流程,后厨干净整洁,食材放在贴着标签的保鲜盒里。

通过手机可以看到,厨师都戴发网,操作井然有序,食材摆放也很有条理。

按照新规,商家必须在平台上公布食品经营许可证、明厨亮灶视频和数字追溯系统信息。

店主陈先生说:“改造花了三万多,顾客的回头率提升了20%,每天多接50单。”

另一家名叫“小厨娘轻食”的店,操作区被分成洗菜、切配和烹饪几个区域,生熟食用不同的砧板,食材用标签区分。

店主王女士告诉记者:“以前菜堆满了角落,现在必须按颜色管理,执法人员还亲自教我们怎么做。”然而,暗访中也发现一些“隐形”的问题。

有的店藏在走廊尽头,油渍满地,鸡块直接堆在敞口塑料箱里,垃圾桶距离仅一米。

操作台上,未清洗的菜板和生鸡肉混在一起,两名厨师没有戴手套就分装薯条。

当被问及为何没有实时视频直播时,店主坦言:“我们都没听说新标准,平时主要做学生生意,成本高,平台抽成又多,设备直播要两三万,谁有那个钱?”还有一些商家在资质上造假,比如在平台上传的许可证照片模糊不清,或者安装的监控角度偏离关键操作区域,只在检查时临时开机。

一位配送员说:“有些店白天还算干净,晚上关门后食材就到处乱堆。”

在沙坪坝区,一家“煲仔饭店”用普通塑料袋封装外卖,没有使用符合标准的封签。

店员说:“封签要花钱买,我们用订书机封一下也能算。”实际上,这明显不符合规范规定。

一些商家为了省钱,甚至用普通胶带替代封签,监管者也难以强制落实。

更隐秘的是一些商家的资质造假,比如在平台上显示的“北城天街粥铺”,实际上所在地是居民楼,许可证照片模糊不清,难以验证。

还有店铺安装监控,但摄像头角度偏,避开核心操作区。

有人透露,“白天还是挺干净的,晚上就乱七八糟了。”

平台方面也在积极响应新规,比如“美团外卖”在首页设置了“明厨亮灶”专区,商家可以申请开通直播,消费者还能推荐商家加入。

美团表示,将提供硬件和安装补贴,给符合条件的商家以流量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食品安全。

2024年底,美团还推出了“店型轻量化”的外卖专营模式,所有新开的“卫星店”都必须接入“明厨亮灶”系统,并开发了AI巡检功能,用视觉识别技术自动检测不规范行为,自动预警。

根据统计,美团已经和重庆的几家头部商家合作,开设了超过100家“卫星店”,包括一些知名品牌。

业内人士认为,这份新规会让重庆的无堂食外卖店经营变得更规范。

未来,店铺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改善环境、提升食材品质、换新包装设备。

操作流程也会变得更严格,员工培训加强,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

“长远看,这份规定会树立行业的标杆,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树立良好形象。”专家们也提醒,不能只走过场。

比如,有的商家可能只是临时挂个摄像头应付检查,平时根本不开机。

监管部门要加强突击检查,还要建立消费者举报奖励机制。

整体来看,重庆的“无堂食外卖”新规刚刚实施,虽然有不少商家在努力改善,但仍有不少问题亟需解决。

这个行业要走向健康、整洁、负责任的未来,还得靠持续的监管和行业自律。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