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突然宣布:“我们与俄罗斯达成协议,将交换1200名战俘。 ”镜头里的他语速急促,身后是冰冷的白色墙壁。 这条消息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持续三年的战争阴云。
这不是俄乌第一次交换战俘,但规模前所未有。 过去三年,双方曾多次尝试换俘:2022年9月在土耳其协调下交换300人,2024年初在阿联酋调解下换回200余人,今年5月还完成过“千人对千人”的行动。 但这一次,1200人的数字直接刷新了纪录。
协议的核心是“全部换全部”——双方承诺一次性清空战俘名单。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乌梅罗夫负责与俄方直接谈判,而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则紧急联络土耳其、联合国等国际伙伴,确保协议落地。按照流程,双方需先提交战俘身份资料,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核验健康状况,再分批次转运至白俄罗斯边境。 目前,名单已进入最后确认阶段。
乌克兰东部前线士兵伤亡率持续攀升,据乌方内部统计,超8000名士兵被俘。 释放战俘能缓解兵力短缺,更关键的是向军队传递“国家不抛弃任何人”的信号。而俄罗斯则急需改善国际形象——西方多次指控其虐待战俘,甚至国际刑事法院发出逮捕令。 用战俘交换对冲舆论压力,成了莫斯科的务实选择。
乌克兰坚持要求换回“亚速营”成员,这支曾在马里乌波尔死守钢铁厂的部队被俄方定性为“纳粹分子”,多名指挥官被判重刑。 而俄方此次提供的名单中,优先列入的是重伤员和普通士兵,核心人员仍被扣作筹码。 一位匿名乌军军官透露:“俄方只愿放‘低价值’战俘,他们手里还攥着我们的飞行员和情报官。 ”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亲自致电俄乌领导人,承诺提供运输安全保障。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这是“黑暗中的火花”,但私下敦促双方将人道问题与领土争端切割。 美国的表态则耐人寻味:白宫发文支持换俘,却同步批准向乌克兰移交F-16战机。
就在泽连斯基宣布消息当天,俄军向哈尔科夫发射了12枚导弹,乌军则用无人机袭击别尔哥罗德的俄军后勤仓库。 这种“谈判桌与战场并行”的模式已成常态——今年5月双方交换战俘时,俄军曾单日向基辅发射355架无人机,乌军则以250架无人机反击莫斯科。
2023年一次交换后,22名重伤乌军士兵被送往德国治疗,其中5人因器官衰竭濒临死亡。联合国报告显示,俄控区战俘营医疗条件恶劣,肺结核感染率高达37%。 此次协议特别约定:所有移交人员需先接受第三方体检,但俄方仍拒绝国际观察员进入顿巴斯战俘营。
8月4日,泽连斯基召开最高统帅部会议,议题不是庆祝换俘,而是冬季能源储备和防空部署。 他在会后直言:“战俘回家是胜利,但真正的胜利是让所有士兵不必再成为战俘。 ”窗外,基辅的夜空又被防空警报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