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壶陈皮水58块,白开水还得另收11块?"广州翠园早茶店里,王女士捏着账单的手直发抖。服务员头也不抬甩下一句"朋友喝白水就得收费",转身就走。这哪是喝茶,分明是喝了一肚子窝囊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炸毛。王女士原本就想安安静静吃个虾饺,结果硬被茶位费逼着点了壶陈皮水。更绝的是,朋友刚抿了口白开水,结账时突然多出个"饮用水费"。店家这波操作,比变魔术的手还快——账单往桌上一拍,凭空就能变出收费项目。
广东老饕们早对茶位费见怪不怪。老张头每周雷打不动去茶楼,有回带着东北亲家尝鲜,结账时老爷子差点掀桌:"坐板凳还要收租金?俺们那旮沓喝白开水都管够!"服务员赔着笑解释这是"岭南饮食文化",把老头气得直嘟囔"文化人坑钱花样就是多"。
川渝火锅店的油碟费更是个暗器。小李带女朋友吃火锅,小料台前姑娘兴冲冲调了碗蒜泥香油。等看到账单上"自助调料费8元/位",小伙子脸都绿了:"早说啊!这碟蒜泥够买两斤大蒜了!"邻桌的重庆妹子噗嗤笑出声:"瓜娃子,我们吃火锅从来都是油碟免费续,你们外地人好宰嘛。"
北方的消毒餐具费早成了行业明规则。去年冬天,北京簋街几家餐馆老板还搞过"餐具联盟",统一把两元消毒费涨到三元。食客们骂归骂,该付的钱一分没少。有较真的顾客自带饭盒,结果被收了"清洁费"——理由是"碗筷不用也得洗碗机消毒"。
海鲜加工费更是门玄学。青岛云霄路的海鲜大排档里,老渔民陈叔拎着刚捕捞的螃蟹进门,后厨瞟了眼就说加工费120。老爷子当场掏出计算器:"清蒸十分钟收我三斤螃蟹钱?"服务员振振有词:"咱们厨师可是新东方毕业的!"旁边桌的本地人直摇头:"得,又逮着个冤大头。"
这些收费名目玩得比川剧变脸还花哨。包厢要"最低消费",服务员端茶倒水算"增值服务",连餐巾纸都能单列收费项。有网友吐槽在某网红餐厅被收"空气净化费",评论区炸出几百条类似经历——有收"景观位费"的,有算"音乐版权费"的,最绝的是某农家乐竟列了"鸡鸣狗叫体验费"。
业内人士倒是一肚子苦水。干了二十年餐饮的老周掰着手指算账:"现在房租是十年前的五倍,人工翻了三番,菜价天天坐过山车。"他指着后厨崭新的消毒柜:"这设备三万八,不用收费餐具,半年就得喝西北风。"可转头看见顾客为两块钱餐具费投诉,又臊得慌:"咱也知道不地道,可不这么干就得关张啊。"
市场监管部门档案室里,这类投诉摞起来能顶到天花板。去年光某直辖市就接到餐饮附加费投诉四千多起,真正立案的不到十分之一。执法人员老马挠着头解释:"有些收费确实不合规,可更多是打擦边球。就像茶位费,你说它违法吧,明码标价了;说合理吧,又涉嫌强制消费。"
消费者协会的王主任讲了个黑色幽默。有对情侣为五块钱餐具费较真,从餐馆吵到消协,最后法院判商家退款。算上来回交通费、误工费,小两口倒贴三百多。"现在年轻人维权意识强是好事,可碰上这些'合法刺客',往往赢了道理亏了钱包。"
广州老字号陶陶居去年搞过透明化实验,把茶位费直接揉进菜品单价。结果当月客流少了三成,老顾客嚷嚷"虾饺涨到38块太黑心"。经理苦笑着改回原样:"明着涨价客人跑,暗着收费反而没事,这找谁说理去?"
上海某高校做过消费心理学实验。两组人吃同样的套餐,A组被告知"餐位费10元",B组看到"菜品总价加10%"。结果85%的A组认为被宰,B组只有30%觉得不妥。教授推着眼镜说:"消费者对拆分收费更敏感,商家却觉得分开列更透明,这是个死结。"
杭州的网红餐厅"外婆家"试过全包价模式,把餐具、纸巾、服务费全打进菜价。开业三个月就被迫改回老路,老板在抖音上倒苦水:"客人非说别家麻婆豆腐卖28,我家卖32是黑店。可他们没算别家收的餐具费、茶位费加起来都快40了!"
这些年来,餐饮业的收费把戏早被网友编成了段子。有人说进饭店得像拆盲盒,结账才知道要额外付哪些费;有人调侃现在吃饭得带放大镜,不然看不清账单里藏了多少"刺客";最损的是那个比喻——进餐馆就像相亲,介绍时光说优点,等领证才发现一堆隐形消费。
王女士那次"陈皮水事件"最后闹上了电视。记者暗访发现,那家店的白开水收费纯属看人下菜碟——本地老客从不收费,外地游客八成要挨宰。面对镜头,经理支支吾吾说"新员工培训不到位",可眼尖的网友发现,他们菜单最后一页的"收费标准"用蝇头小字印得跟视力表似的。
这事儿过去半年后,广州餐饮协会终于出了个《服务收费指引》。茶楼老板们聚在一起研究,发现除了要把收费项目"印得比蟑螂大",还得在点菜时口头告知。做早茶三十年的李师傅叼着烟嘀咕:"规矩越多生意越难做,现在客人进门就得念经似的报菜名报价格,跟医院开药似的。"
最近有家新派茶室尝试了"打赏制",所有附加服务全改成自愿付费。结果你猜怎么着?八成顾客连基本的餐具费都不给,倒是有人给帅气服务员塞了两百小费。老板挠着头感叹:"中国人还是面子消费,明码标价的反而不买账。"
这场关于"隐形消费"的拉锯战,活像饭桌上抢着买单的戏码。商家举着成本压力的账单,消费者攥着被刺痛的钱包,中间还夹着左右为难的监管者。就像那位在茶楼拍了桌子的东北老爷子说的:"咱不是差那几块钱,就是受不了这窝囊气!"这话或许道破了天机——比起明刀明枪的涨价,那些神出鬼没的收费名目,伤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