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老工业基地转型迫在眉睫。曾是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的它们,如今因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失衡陷入发展困境。而旅游行业凭借强大的综合带动能力,成为破局关键。老工业基地留存的工业遗址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挖掘这些资源并创新旅游模式,正是开启转型新征程的“金钥匙”。
老工业基地向旅游行业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传统工业资源日渐匮乏,东北部分城市煤炭、钢铁产业衰退,经济增速下滑,就业压力剧增。与此同时,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备受青睐。玉门市“老一井”、石嘴山市石炭井工矿区等承载历史记忆的工业遗迹,具备天然的旅游开发潜力,通过转型发展旅游不仅能盘活闲置资源,更能让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各地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实践中,探索出多元创新路径。通过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唐山启新 1889 水泥工业旅游区将水泥生产建筑与工艺流程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体验,实现工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依托工业文化博物馆,沈飞航空博览园用飞机实物、历史资料重现我国航空业发展历程,成为文化传播高地;开发工业研学课程,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将工业知识与红色教育结合,吸引学生群体参与,拓展旅游产品边界。这些实践让老工业基地的工业遗产重获新生。
旅游行业的深度赋能,为老工业基地带来全方位振兴。经济上,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年接待 31 万游客、创收 43.28 万元,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链条;就业上,导游、文创设计等新岗位缓解就业难题,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城市形象上,首钢园从钢铁厂区蜕变为国际活动举办地,老旧厂区变创意园区、废弃矿山成生态公园,大幅提升城市吸引力与美誉度。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旅游产品同质化、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仍制约发展。未来,需深挖工业文化内涵,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通过区域资源整合、政策引导与市场协同,老工业基地定能突破瓶颈,以旅游为引擎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振兴之路,续写辉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