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31日,东北野战军打破常规,将三个独立师于辽阳地区进行合并,正式组建成立了第五纵队,此举亦为首次启用这一寓意深远的番号。
在五纵队刚刚组建时,其兵力达到了36000余人。万毅司令员,作为一名东北军出身的起义将领,能被委以重任,执掌“林罗刘”指挥下的野战纵队,这无疑显示了他得到了极高的信任和重视。
万毅心中满是委屈,实则三年前,他已担纲纵队司令员的要职!
万毅将军
东北我军早期编制与番号混乱不堪,令人颇感棘手。其中,由山东而来的八路军各师、从延安抵达的教导旅、警备旅以及359旅,以及来自苏北的新四军第3师各旅,还有晋察冀军区跨关而出的部队,以及随着迅速扩军而新组建的各类旅团,如新建旅、保安旅等,林林总总,错综复杂。
此外,尚不计入先后组建的纵队、支队等编制单位,例如,由万毅指挥的山东军区挺进纵队,后经改编,更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七纵队”。
南满军区陆续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纵队,然而,这些纵队的兵力配置与编制存在显著差异,这无疑给东北野战军的作战指挥与日常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946年,春夏之交之际,东北民主联军的大规模整编工程正式启动。北满的主力部队据此正式成立了第一纵队、第二纵队以及第六纵队,而南满的主力部队则被重新编排为第三纵队和第四纵队。
“东北五虎”之美誉!
101
一纵之司令员万毅,二纵之司令员刘震,三纵之司令员程世才,四纵之司令员吴克华,六纵之司令员陈光。
通常而言,除非涉及重大责任事故或指挥层面的严重错误,高级军事主官的更换并不容易发生。
诸如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司令员的名单,变动幅度较小,其中诸如被誉为“叶王陶”的杰出将领,他们长期担任着主力纵队的领导职务。
令人费解的是,“东北五虎”的军事首脑,在短短两年多间,其人事变动竟显得异常频繁!
五个纵队司令员的更迭累计已超过14次!平均下来,每个纵队大约更换了三任领导人。这样的频繁更换是否会对部队的指挥与战斗效能造成影响?
韩先楚在东北
01
刘震稳任司令员
第一纵队:北满地区的主力部队,首任司令员万毅的任职时间竟短暂至不足一年。1947年5月,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代理司令员李天佑,骤然被调任为一纵司令员,而万毅则被转任为纵队政治委员,幸而并未远离战场。
实际上,李天佑于1945年年底抵达了东北。然而,一纵的骨干成员均来自八路军山东军区的主力部队。此外,起义将领万毅曾长期担任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并曾执掌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的指挥权。
换言之,即便李天佑过往身为八路军115师的核心团长,以及343旅的临时旅长,然而早在1938年5月,他因健康问题便告别了战场,从山西的前线撤回延安。此后,他又被派往苏联深造,未曾与115师的主力一同挺进山东。
抗战胜利之际,李天佑对山东军区所属部队的熟悉程度已有所减弱。若贸然任命他为第一纵队的司令员,实属不妥。毕竟,任何新任职务都需要一段适应与过渡的时间。李天佑上任后,深受信任,因而得以担任第38军的首任军长。
第一纵队司令员有万毅和李天佑。
李天佑司令员
第二纵队:自创立伊始,北满的主力部队便一直由红25军的杰出将领刘震执掌军令,担任司令员一职。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第39军的首任军长,在“东北五虎”之中,更是独树一帜,始终保持军事主官的稳定。这一事实,无疑彰显了这位开国上将非凡的军事才能。
第二纵队司令员仅刘震一人。
第三纵队:南满主力部队经过整合,正式组建,首任司令员由程世才担任。1946年秋季,程世才转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并兼任安东军区司令员之职,而政委罗舜初则暂时代理司令员一职。同年年底,副司令员曾克林晋升为司令员,但其任职期间亦颇为短暂。
1947年9月,原四纵队的副司令员韩先楚被正式晋升为三纵队的司令员。从此,这位同样根植于红25军的老将,便长期领导该部队。在此期间,他率领三纵队树立了“旋风纵队”的威名,并因此荣膺第40军首任军长的殊荣。
第三纵队历经四任将领执掌帅印,分别是程世才、罗舜初、曾克林、韩先楚。
程世才司令员
第四纵队:南满地区的主力部队经过整合,正式组建。吴克华同志被任命为首任司令员。1946年冬季,他被调升至辽东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职务。胡奇才同志接替了他的职位。
然而,随着1947年夏季攻势的落幕,吴克华再度肩负重任,重返四纵司令员的职位,而胡奇才则继续担任副职。由此,吴克华荣膺第41军首任军长的称号。
第四纵队历经三任司令员的领导,分别是吴克华、胡奇才以及再次担任此职的吴克华。
第六纵队:北满战区的首任司令员由曾兼任115师代师长的陈光担任。到了1947年初,此职位由洪学智将军接任。在此期间,洪司令员还接替了陈伯钧将军的职务,并调至“上干队”担任队长一职。而此前被免职的八纵司令员黄永胜,则转任六纵司令员。
在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之后,原八纵的司令员段苏权转任军区职务,黄永胜则重返昔日所在的八纵,重新担纲司令一职。与此同时,洪学智亦回归六纵,再度执掌军令,因而荣膺第43军首任军长的殊荣。
第六纵队历经四任司令员之更迭,分别是陈光、洪学智、黄永胜及洪学智。
02
首要指标是打赢仗。
梳理一番,清晰可见,“东北五虎”在统一调整为军级编制之前,竟然历经了14位司令员的更迭!
换将之频繁,在众多野战军中堪称首屈一指,究竟缘何会产生如此异常的现象?
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便是1946年6月。在此日期之前,东北地区尚未实现“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司令并非单一领导。东北局书记在部队整编及军政主官的任命问题上,自然不掌握最终决定之权。
观察纵队司令更迭的时间节点,我们发现其集中发生在1946年年末至次年年初。随着“101”掌握大权,他们开始在实战中检验手下将领的能力。对于未能严格执行命令或在战场上表现不佳的纵队司令,必将被调往各级军区任职,从而不再担任野战部队的核心领导职务。
吴克华司令员
譬如三纵司令程世才,在闻名遐迩的四平保卫战中,受命挥师北上,参与战斗。程司令亲自率领两个旅,于夜幕低垂之际,搭乘火车火速抵达四平右翼的哈福车站,随即着手构筑起防御阵地。
不料5月15日,"101"部队突然下达紧急电令,命令三纵主力迅速前出至昌图、开原一线,对从本溪转战而来的新六军实施截击。
在威远堡的遭遇战中,我方装备相对落后的三纵部队面对装备精良的美械新六军,显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战局陷入被动,最终不得不选择向北撤退。
新六军趁势展开追击,以摩托化部队的行军速度接连攻陷哈福与叶赫,进而直指四平塔子山的要地,最终导致了四平保卫战的失利。
廖耀湘在回忆中提及:“威远堡战役不仅为我个人平添了骄横的气焰,更激荡了新六军所属各部队的士气,使得整个部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于新六军而言,威远堡的胜利,无疑为顺利进攻四平和长春拉开了序幕。”
陈光司令员
战事不利,敌人愈发嚣张,“101”部队自然心怀不满。加之其后在四保临江战役中,南满主力一度陷入被动局面,程世才被调离野战前线,这已是无可逆转的决定!
接任司令员之职的曾克林,在执掌南满前线总指挥一职期间,其表现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最终被韩先楚所取而代之。
六纵的首任司令员陈光,在“二下江南”的战役中,由于对突如其来的大幅降温准备不足,导致纵队中3000多名指战员遭受冻伤。面对这一情况,“东总”自然需要追究责任。加之陈光此前与“101”部队存在摩擦,他的去职并非出乎意料。
接任司令员一职的洪学智,虽以雄厚兵力围攻德惠却未能取胜,此后亦被调任至东北军政大学担任“上级干部队”队长。尽管他的职位显赫,但他已远离了战场的前线。
在这段时间内,能否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实乃“东总”评判将领们是否能够胜任纵队司令员职责的关键所在。
另有要因,罗政委在任期间赴苏联接受治疗,直至1947年5月方才重返哈尔滨。在这期间,“101”身边缺少了这位性格温和的伙伴,诸多事宜因而显得难以周旋。
频繁调换纵队领导层并不可取,毕竟无人能保证每战必胜。
洪学智司令员
03
老部下仍受青睐
第三个原因,东北我军拥有独到之处的优势。在抗战胜利之际,延安从各大军区及抗大等机构,选拔并调集了超过两万名干部,他们毅然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
由此可见,干部储备十分丰厚,高级将领亦不在少数。因此,“东总”在干部的调配上,拥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这些将领曾在四大军区及新四军各部队中担任过旅长或分区司令员等高级军事职务,均具备独立指挥、处理军政事务的卓越能力。
从理论层面来看,自我军着手建立野战纵队以来,具备担任司令员资格的人才,比比皆是。
东北五虎作为首批主力,其军事主官间的竞争自然颇为激烈。然而,直至第二批、第三批纵队相继组建,司令员岗位的增多以及战局的好转,方使得局面有所缓和。此后,新建纵队的司令员更换频率确实较低。
刘震司令员
在军事局势紧张的关键时刻,除了确保战场上的硬件实力,细致分析纵队司令员的人事调整名单,并尽可能任用熟悉可靠的将领,这亦成为第四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实则此等习惯颇具可解之处,须知彼时,各大军区及野战军的司令员均源自中央苏区。
面对交通被敌军切断、通讯仅依赖无线电的严峻形势,将帅之间对彼此的性情与特长有深入了解显得尤为关键。这有助于上级更准确地把握下级的作战风格,同时让下级能够深刻领会上级的指挥意图。在这一点上,直至辽沈战役爆发之前,这一层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纵司令员李天佑,曾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团长;二纵司令员刘震,担任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委员;三纵司令员韩先楚,曾是115师344旅688团的副团长;六纵司令员黄永胜,亦为115师独立团的副团长。他们与师长均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
黄司令员
即便吴克华未曾参与115师初创,他却两次出任该师四纵司令员。身为红一方面军的一员,他在抗大学习期间,亦为林校长所熟识的学员。之后,他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的司令员,依然隶属于115师体系。
我在前往哈尔滨的途中经过通化,有幸遇见了陈云同志。他关切地询问我对干部调动有何看法。我疑惑地询问自己是否犯了什么错误,陈云同志明确表示并无此事。他解释说,吴克华同志在调任军区之前曾是四纵的司令员,此次他重返四纵,使得司令员的人选有所增加,因此只能作出如此安排。
胡奇才司令员
“为何在取得胜利之后,却遭受降职的待遇?”
阐明陈云同志所指的“司令员多了”,实指萧劲光同志就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后,该军区领导班子成员的数量有所增加。
在我看来,胡奇才同志,出身于红四方面军师政治委员,其资历和级别无疑是相当深厚的。他曾担任129师385旅770团的副团长一职,其职务与韩先楚、黄永胜等将领的职级相仿。
一方面,战士们的身体状况确实堪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东总首长对部队的指挥尚不甚熟悉。
显而易见,在四野的首任军长群体中,李天佑、刘震、韩先楚、吴克华、邓华、黄永胜、梁兴初、贺晋年、钟伟等九位杰出将领,均曾隶属于红一方面军或八路军115师,这一比例高达75%。这似乎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罗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