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7月8日报道,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于金砖国家峰会期间透露,俄罗斯掌握把高丰度浓缩铀转化为低丰度燃料铀的技术,并有意为伊朗提供这项技术支持。
计划内容为:伊朗将其国内过剩的浓缩铀运送至俄罗斯,交由俄方相关企业进行转化处理,随后这些物质将被退回给伊朗,以供其民用核电站使用。
这听起来似乎是一场双赢的合作,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事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刚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了电话交谈。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通话内容涵盖的一个要点便是伊朗问题。
这不禁引人深思,俄罗斯此番行动,是旨在秉持中立进行斡旋,还是意在替美国和以色列收拾残局?
目前,令美国和以色列倍感困扰的是,伊朗在美国发动空袭前已成功转移了高丰度浓缩铀。俄罗斯当前的举动,似乎正是瞄准这批高丰度铀而来,这背后的政治意图或许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于2015年伊核协议初生效时,曾有提及相似方案,即伊朗会将冗余浓缩铀转交俄罗斯处理,再由俄方将其转化为能源级燃料并归还。
然而,那样的合作是以相互信任为前提的,反观当前局势,显然大相径庭。
伊朗近期遭遇了美以联手发动的军事打击,涉及对核设施的轰炸及对关键科学家的斩首行动,致使伊朗的核心核设施遭受重创,多名科学家不幸遇难,当前局势极为严峻。
面对此情境,俄罗斯出人意料地“施以援手”,很难不让人视为在为美方收拾残局。
特别是,一旦该提案被采纳执行,伊朗将自愿放弃其所持有的、外界一无所知的一批高丰度浓缩铀,这些资源正是伊朗目前所依赖的最后核威慑力量。
此刻,俄罗斯所提出的替代处理建议,似乎更像一种含蓄的让步策略。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评估,伊朗目前所持有的60%高丰度浓缩铀已超过400公斤。
在技术与设施均无障碍的条件下,一个月内可达成武器级纯度的提炼目标。
即便将以色列与美国对纳坦兹、福尔多等设施实施的空袭破坏纳入考量,只要伊朗仍持有充足的离心机、替换设备及技术专家团队,其重建工作亦能在数月内迅速推进。
这与美国方面早先的一些评估相仿,意指美国的轰炸行动仅能令伊朗核计划推迟数月之久。
尤为重要的是,这批浓缩铀的具体存储位置对外界而言仍是个谜。
部分西方情报部门推测,伊朗或许已将相关设施隐秘于某偏远山区的地下庇护所内,与原先的核设施基地保持一定距离。
无论隐匿于何处,只要伊朗依然保有控制权,即便相关物理设施一时被摧毁,其核武能力实则并未真正消失,反倒在心理和战略层面构筑起了更为坚固的威慑壁垒。
尽管特朗普大肆宣扬“午夜之锤”行动的成果,声称其摧毁了伊朗多个关键核设施,但美以两国仍旧难以安寝。
问题的关键在于那400多公斤高丰度浓缩铀至今下落不明。
此非技术层面之难题,实为战略较量中的盲点所在。
对伊朗来说,这些浓缩铀不仅仅是制造武器的原料,更是具有切实威慑效果的战略筹码。
在核协议新轮谈判尚未开启、地区紧张局势未见缓和的当下,伊朗持有这些高纯度浓缩铀,犹如为自己筑起一道安全防线,若谈判破裂,其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越过核武器的临界门槛。
特别是伊朗方面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继续其监督工作,这无疑是一个极为鲜明的信号。
面对美国和以色列的步步紧逼,伊朗或将视这批材料为谈判的筹码,更有可能将其用于突发冲突的军事筹备,以应对潜在的威胁。
尽管它并非核武器,却拥有类似核威慑的效力,毕竟伊朗长期以来依靠的是其含混不清的拥核姿态以达到威慑目的,而这一逻辑并未因核设施遭受轰炸而瓦解。
也正因此,俄罗斯的这项提议让人颇感异样。
伊朗方才历经战火,国力大损,国内局势异常紧绷之时,俄罗斯竟提出协助其处置至关重要的战略储备,此举颇有落井下石、雪上加霜之嫌。
从专业角度来看,一旦这批高浓缩铀被送往俄罗斯,即便最终归还的是能源级铀,这也意味着伊朗将永久丧失迅速获得核武器的能力。
因此,这本质上等同于剥夺伊朗拥有制造10枚核弹所需原料的能力。
回望伊核议题,五常之中及伊核协议参与各方,唯中国的态度最为坚定可靠。
中国一贯秉持推动伊核问题政治解决的立场,从未将核问题作为谋求地缘利益的工具,亦未在伊朗遭遇困境时雪上加霜。
中方所秉持的立场,既非陷害他人,亦非谋求私利,更非趁人之危,而是切实立足于地区和平与战略稳定的基石之上。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