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女子带着四个孩子在郑州一家饸饹面馆点了一碗面,两次免费续面后引发争执,最终闹到派出所才达成和解——这件小城餐桌上的小事,短短几天烧成了网络上的全民话题。
那天是8月13日的傍晚,天还热着,店门口的电风扇吹得噼噼啪啪响。
三位大人带着四个孩子进了店,叽叽喳喳地找了张桌坐下。
她们点了13元的饸饹面、18元的涮毛肚、两份凉菜和一份15.8元的羊肉串,团购价,总共花了140多块。
点完餐,几个孩子就趴在桌边等面上来,一股热气夹着香味飘过去,孩子们立刻伸筷子。
第一碗面很快就见底了,几个大人顺手替孩子续了第一次面,老板没说什么。
第二次续面时,后厨的厨师探头问:“几个小孩啊?”
那句略带质问的口气让一旁的小男孩低下了头,手里的筷子顿了顿。
空气一下子凝住。
大人觉得这是在暗示孩子“白吃”,心里不舒服,就到柜台找老板理论。
霍老板三年来的规矩是一人一碗面,免费续面管饱——但这“饱”是给那位点餐的人,不是七个人分着吃。
可他那天看到这种“一碗面全家分”的情景,心里直打鼓:这成本怎么扛?
沟通很快变成争吵,声音越抬越高,食客的目光都投了过来。
最后,几位女子干脆结账走人,到隔壁饭店吃饭,还在团购平台留了个差评。
本以为事就到此,可霍老板气不顺,端着手机追到隔壁,拍了视频。
顾客报警,当晚派出所赶来调解,没谈拢。
老板坚持差评必须删,顾客觉得自己没错。
两边都觉得是对方占了便宜。
第二天,霍老板又对记者说,如果对方硬挺着,他愿意走法律程序。
这事很快被传到网上,“一碗面七个人吃”的标题天然带着火药味。
有人力挺老板,说规则必须捍卫,不然店是开不下去的——今天你占点小便宜,明天他薅羊毛,善意的规则就变成了漏洞。
还有人拿自己开小店的经历作比:“面条成本再低,人工、租金、电费都要钱啊,真不挣钱。”
另一边,情理派则觉得老板太较真,缺了点人情味。
孩子能吃多少?
再说140多块的单子里也不是只点了一碗面。
面条在成本表里连零头都占不到,为这一点撕破脸,不值当。
“和气生财”是老话,拍视频挂人,还闹到派出所,谁的脸上都不好看。
有人甚至觉得,这事以后会劝退带孩子的顾客。
还有一类声音更偏理性——他们不急着判断对错,而是盯着“免费续面”的规则:表述到底够不够清楚?
“一人一碗”听起来像常识,但真遇到带孩子的或者爱抬杠的,模糊空间就出来了。
写得明确点,比如“仅限点餐者本人”,或许就没这场风波。
规则是契约,制定和传达的精准度,能直接决定经营中的摩擦。
8月15日,事情终于有了句号。
在辖区办事处、派出所、市场监管所一起调解下,双方签了协议。
老板向顾客道歉,顾客也删了差评。
视频会打码再发,免费续面的规则也改了——以后带孩子要加面,得付费。
这场小店风波,让我想起前几天上海那家日式料理店的事。
有人误以为套餐是自助,拼命点菜,结账4302元。
店员说早已告知价格,餐厅也没标“自助”二字。
争议点依然是信息传递是否清晰。
餐饮业的矛盾,很多时候就是出在这道细小的缝里——一边觉得是常识,另一边觉得自己没错,情绪迅速被点燃。
说到底,规则是生意的底线,情理是生意的温度。
老板有成本考量,顾客也有自己的感受。
把善意的规则用明白、用到位,才不会让它变味;而当我们站在消费者位置时,也该想想,小店靠的是薄利周转,不是无限慷慨。
否则,这样的风波还会一次次上演。
那天傍晚的面馆,风扇还在转,热气还在升,孩子的笑声和面汤的香气混在一起,其实本可以是个温吞的夏夜——只是中间插进了一点锋利,便有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