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沟还能整成这样?该不会是神仙下凡了吧!"78岁的王大爷蹲在新修的观景台边上,眼睛瞪得溜圆。一年前的上康家沟村还是烂泥满地、山石乱滚的模样,现在倒成了十里八乡都来打卡的生态园。村委会门口的功德碑上刻着"水土保持工程1077万",这数字让村里几个老汉咂摸了小半个月的牙花子。
临洮这地方自古就有"陇上旱码头"的说法,黄土高原往青藏高原过渡的地界,刮场风都能带走二两土。南屏镇上康家沟正好卡在水源涵养区,以前下大雨时,山洪裹着泥汤往村里灌,家家户户门口得垒半米高的土门槛。赵工头带着测量队来勘察那天,村里老会计躲在树荫下嘀咕:"这些拿图纸的,能把烂泥沟整明白?"
施工队开进来的阵仗把全村人都震住了。挖掘机像变形金刚似的在沟里排开,那些城里来的技术员拿着仪器满山转悠,往土里钉的木桩子比庙里的经幡还密。赵栋林蹲在地头跟老汉们比划:"咱们这是给大山扎针灸呢,上游种树是往穴位上插针,下游修坝就像拔火罐。"这话把一帮老爷子逗得直拍大腿。
要说这钱花得是真值当。七平方公里的治理面积听着吓人,可人家愣是把每分钱都掰成八瓣使。陡坡上栽的油松现在都有半人高,沟底垒的石头坝修得像俄罗斯方块冠军的作品。最绝的是山腰那片梯田,远看跟给黄土坡系了条绿围裙似的。村里开农家乐的老樊家往院墙上挂了块招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结果城里人开着越野车排着队来吃土鸡。
临洮县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这盘大棋上押的注可不小。往大了说有陇中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撑腰,往小了看连洮河边的智能监控都装着人脸识别。有回几个愣头青半夜偷砂,无人机从头顶亮着红灯喊话,把几个小子吓得直接给河神爷磕头。这两年全县治理的两千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种下去的树连起来能绕地球大半圈。
马啣山脚下新修的生态廊道成了网红打卡点。原先的乱石滩现在修得跟公园似的,傍晚总见拍婚纱照的小年轻在栈道上腻歪。林业局的老周掰着手指头算账:"五万亩人工林就是五万个天然加湿器,城里人花大价钱买的空气净化器,咱这漫山遍野都是。"洮河湿地那些鸟啊兽的也识相,白鹭知道躲着钓鱼佬,野鸭子专挑监控死角下蛋。
要说变化最实在的还数空气质量。以前开春刮沙尘暴,院里晾的被单能抖出二斤黄土。现在县里的大屏幕天天播PM2.5数据,隔壁七十岁的李奶奶都学会拿着手机查"那个什么2.5"。自来水厂的老张说得更直白:"现在拧开水龙头,再不用先接半碗澄清了。"
站在南屏山顶往下看,绿色就像打翻的颜料桶顺着山脊往下流。山脚的农家乐院里停满五颜六色的私家车,灶台上炖着的散养鸡咕嘟咕嘟冒着香气。王大爷蹲在自家新修的青石板院子里逗重孙子:"咱这山沟沟现在金贵着呢,你长大可别学那些愣头青往外跑。"小娃娃咯咯笑着去抓爷爷胡子,屋檐下的燕子窝里刚好探出几个毛茸茸的脑袋。
本文就是要把社会正能量给宣扬起来,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给倡导出来。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刻进行删除或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