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占领下的江苏扬州。这座江南名城,变得愁云惨淡

发布日期:2025-08-23 点击次数:154

1937年的冬天,寒风刺骨。扬州这座千年古城,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12月13日,南京沦陷的消息传来,整个扬州城都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预感中。就在这天凌晨,日军第十旅团的铁蹄已经踏上了镇江六圩渡口的土地,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拿下扬州。

说起扬州,那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在这里开凿邗沟、修筑邗城,从此开启了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到了隋唐时期,靠着京杭大运河的便利,扬州一跃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富得流油的程度,简直堪比现在的上海。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忘返,留下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名句。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在1937年的寒冬里,将要经历怎样的磨难?

天谷直次郎这个日军少将带着部队渡过长江时,扬州守军拼死抵抗。那天夜里,枪炮声震天响,火光把江面都映红了。要说扬州人也是硬气,愣是把鬼子的第一波进攻给打退了。可第二天,日军调来了重炮和坦克,城墙再厚也扛不住这样的火力啊。12月14日下午,扬州城最终还是沦陷了。

现在让我们翻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看看当时的扬州是什么样子。镇淮门城楼上,两个日本兵正手舞足蹈地庆祝,他们脚下的城墙已经千疮百孔。要知道,扬州城墙可是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修建的,到清朝末年周长达到了8700多米,顶上能并排跑四辆马车。可再坚固的城墙,在现代化武器面前也是徒劳。1952年,这些见证了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墙被拆除,改成了现在的环城路。

要说扬州最美的地方,那还得是瘦西湖。日军拍下的照片里,五亭桥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湖面上。这座桥可有来头,是1752年扬州盐商们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特意修建的,造型像朵盛开的莲花。可照片上,两个日本兵正站在桥上耀武扬威,看着就让人来气。旁边的白塔还在维修,搭着脚手架,塔身上长满了荒草,显得格外凄凉。

最让人揪心的是扬州中学的校园。这里本该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却被日军的三枝部队给占了。这支部队专门负责发射毒气弹,他们的指挥官三枝延寿后来在安徽被击毙,也算是罪有应得。想想那些被迫停课的孩子们,他们的心里该有多害怕?

日军为了装样子,还拍了不少"亲民"的照片。有给小孩发糖的,有跟老人"亲切交谈"的。可转头就在城里设了慰安所,在交通要道设检查站,把好好的一条中山路搞得商户关门、行人绝迹。这种假惺惺的作秀,骗得了谁呢?

文峰塔是老扬州的标志性建筑,400多年来一直矗立在大运河边,既是航标,也象征着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朝时这里出了6个状元,361个进士。可照片上,日本兵居然爬到了塔顶上,举着望远镜四处张望。他们脚下踩着的,可是扬州人的文脉啊!

看着这些照片,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扬州这么美的城市,这么深厚的文化,就这样被侵略者蹂躏。但更让人感慨的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扬州人也没有放弃希望。照片里那些被迫配合日军拍照的老人,眼神里透着不屈;那些被检查的公交车乘客,脊梁还是挺得笔直。

8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扬州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美丽。五亭桥还是那么优雅,瘦西湖的水还是那么清澈,文昌阁周围虽然从民居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但那份文化底蕴一直都在。文峰塔依然守望着大运河,只是再也不会有人敢爬到它头上作威作福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扬州沦陷的这段往事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今天的扬州,今天的中国,再也不会任人宰割。那些老照片里的伤痛,已经化作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走在扬州的大街小巷,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你就会明白: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国泰民安,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守护。

下次当你漫步在瘦西湖畔,看着五亭桥的倒影时,不妨想一想:这座桥见证过乾隆下江南的盛况,也目睹过日军的铁蹄,但它依然屹立至今。这不正是扬州城的写照吗?历经风雨,却愈发坚强。历史不会重复,但会留下回声。听,那运河的流水声,不正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不朽传奇吗?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