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和券商股,仿佛天生对头,2025年夏天,两个阵营的支持者在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微博、雪球、各大财经社区,言辞火药味十足,大家都不服谁。
今年5月初,A股市场气氛低迷,大盘连续五天绿油油,很多资金像被惊吓的鸟四处乱飞,银行股突然被热捧,工行、农行、建行、中行,这些老牌国有大象,居然在两个月内涨了10%,很多人说这就是市场的“避风港”,想挣钱的不多,更多人只是想“别亏钱”。
到了2025年6月,风向开始变了,市场突然回暖,日均成交量突破1.4万亿,大家都说“牛市来了”,券商股直接拉升,中信证券半年净利润飙到120亿,股价涨幅50%,华西证券更离谱,净利暴涨一千个百分点,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晒收益的截图每天都在刷屏。
有人说,银行股像老黄牛,踏实、慢热、抗跌,每天的波动就像老太太散步,2022年熊市,银行板块只跌了5%,对比那些腰斩的热门股,确实硬气,但银行股的涨幅实在太慢,过去五年,年化涨幅也就5%,想靠它翻倍,得耗上好几年。
券商股,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老虎,市场一热就狂奔,市场一冷就趴窝,2022年券商板块跌了30%,比大盘还惨,行情来的时候,三周翻倍不是梦,行情没了,半年横盘织布,熬得人心态炸裂,很多散户都扛不住。
今年7月,市场又起波澜,有人回忆起去年满仓银行股的悲剧,眼睁睁看着券商股翻倍,自己只赚了个零头,气得清仓割肉,结果卖在最低点,追高券商,结果券商股反手一波回调,银行股又慢悠悠爬回来了,这种“追涨杀跌”的轮回,几乎每年都在上演。
我发现,银行股和券商股,不只是两种股票,更像两种性格的选择,银行股适合那些怕亏钱、睡不着觉的人,券商股更适合愿意承担风险、敢于搏一把的人,很多人问,到底买哪个,其实问题根本不是买哪个,而是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你的钱到底“急不急用”。
有些资金是养老本,必须稳妥,跌不起,用来买银行股最合适,工行、建行这种大块头,国家兜底,哪怕经济波动,也塌不了,是老房子的承重墙;有些钱是闲钱,三年都不急用,券商股确实可以试试,毕竟中国股市迟早会有大行情,券商作为“卖铲人”,总能吃到市场的红利。
今年8月,很多人又开始热议“5:5法则”,一半配置银行股,一半配置券商股,市场跌的时候银行抗跌,市场涨的时候券商能飞,这种策略去年让不少人收益比满仓银行股高出三倍,比满仓券商股少亏一半,很多人说,这才是普通人的最佳解法。
现实就是这么戏剧性,A股市场每年都在上演类似剧情,大部分人依然选错了时机,市场低迷的时候不敢买券商,行情起来后又忍不住追高,结果两头挨打,收益差出十倍,网络上关于“买对买错”的争论,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我觉得,银行股和券商股的矛盾,本质上是市场周期和人性周期的矛盾,市场在涨跌轮回,人的贪婪和恐惧也在反复交替,银行股像是给钱包穿了防弹衣,券商股则像是给钱包装了火箭筒,选哪个其实是选你自己的性格和耐心。
2025年9月,A股市场的剧情还在继续,银行股和券商股轮流上演好戏,朋友圈的收益图和割肉截图交替出现,谁也说不准下一个风口在哪里,唯一确定的是,大部分人依然会选错时机,依然会在涨跌之间摇摆。
有些朋友说,看到K线波动五个点就彻夜难眠,那还是老老实实买银行股吧,踏实安稳,起码能睡好觉;有些人觉得,跌50%也无所谓,反正三年不用这笔钱,那券商股确实能拼一把,说不准哪天就单车变摩托。
2025年8月的市场,依然充满悬念,银行股和券商股还会继续轮流表演,谁能笑到没人知道,也许下一个行情已经在路上,也许还要等很久,投资路上,没人能永远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
每当行情波动,网络上又会掀起一阵口水战,银行股和券商股的争论还会继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选择里反复试错,这或许才是A股真正的“纪实”。
下一轮行情来临时,谁会押对宝,谁会再次错过,没人能预判,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清楚自己的底线,别让波动影响了生活,也别让贪婪和恐惧主导了选择,留点悬念,留点余地,市场还会给答案。